对此专家指出,一方面要严厉打击涉嫌违法的数码理财课程培训机构或个人,另一方面消费者也应提高警惕,避免上当受骗。
在众多看似诱人的广告中,一些数码理财课程的宣传令人心动。例如,某课程宣称“三天学会投资,月薪轻松过万”,而授课教师自称有多年的实战经验,令许多渴望财务自由的消费者纷纷报名。
然而,事实往往与这些广告描绘的景象相去甚远。有的学员在参加培训后才发现,所谓的“绝密”知识其实在网上随处可查;还有的学员支付了高昂的课程费用,却并未学到实用的理财技巧,反而陷入了经济困境。
小王是一位在职白领,为了提高自己的财务素养,报名了一款看似非常专业的数码理财课程。课程开始时,授课教师大谈投资理念,剖析市场动态,令在座的学员们热血沸腾。然而,随着课程的深入,问题逐渐显现。小王发现,教师讲解的案例和策略都是陈词滥调,没有任何实用性。
更令人遗憾的是,当小王意识到自己受骗后,向培训机构提出退款请求时,却遭遇了种种拒绝。这时,他才恍然大悟:原来,这款数码理财课程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陷阱。
业内人士表示,这种低价数码理财课程的“卖点”通常在于虚假宣传和高昂的课程费用。他们通过信息不对称来吸引消费者报名,然后将学员引向更高价位的付费课程。许多学员在缴纳大额学费后,才发现自己根本无法从中获益。
据悉,网络平台上充斥着大量与数码理财课程相关的投诉。这些投诉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:课程质量差、虚假宣传、诱导消费和霸王条款等。其中,大部分投诉都处于“处理中”的状态。
从法律角度来看,虽然这些广告语存在夸大之嫌,但很难将其定性为诈骗。因为诈骗的起刑标准较高,且需有虚构事实、隐瞒真相等犯罪情节。而对于消费者来说,维权之路则更加艰难,诉讼的时间和人力成本都极高。
泰和泰律师事务所的杨律师表示,发布的广告含有引人误解的内容或与实际价值不符,均涉嫌违反我国广告法相关规定。消费者可向相关机构举报或起诉广告投放主体和发布平台。
专家建议,有关部门一方面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对数码理财课程广告进行规制,严厉打击违法的培训机构或个人;另一方面,倡导消费者提高警惕,通过正规渠道学习理财知识,在购买此类课程前充分了解其能力和背景。
面对日益增多的数码理财课程,我们应保持理性,切勿被虚假宣传所蒙蔽。同时,相关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,切实保护消费者的权益。只有这样,才能让数码理财市场健康发展,为广大消费者创造一个公平、透明的学习环境。